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陈明珩工作室 > 教海拾贝
古诗词教学研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评课意见)
古诗词教学研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评课意见)
编辑日期:2014-10-22  发稿人:陈明珩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望 庐 山 瀑 布》教学设计
六安市城北小学  王 莹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查阅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和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风光图片,学生观看,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讲解生字
1.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师范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
2.讲解生字,学生说出识字方法,认读,扩词,描红,临写。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介绍品读诗歌的方法:读诗歌,想画面。)
1.赏析第一句诗,边读边想第一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重点讲解“香炉”“生”“紫烟”的含义。
(课件出示古诗第一句和相关图片)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来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2.指名读第二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重点讲解“川”字在这句诗的含义。
(课件出示第二句和相关图片)指导朗读。
3.品读第三、四句
重点讲解“三千尺”“疑”“九天”的含义。大胆的夸张,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歌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和奔腾而下的气势,读第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背诵整首诗。
3、感受李白笔下瀑布的壮美,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迁移
介绍描写庐山的另一首诗歌——苏轼《题西林壁》。由家乡六安天堂寨瀑布,引发学生对瀑布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课件出示)
1.抄写本课所学生字,背诵诗歌。
2.写一首赞美家乡天堂寨瀑布的小诗或一段文字。
七、板书设计
望 庐 山 瀑布
 

热爱  赞美
(夸张)
三千尺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六安市城北小学  王 莹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景美诗更美,学完后我还沉浸在这种美的享受中。我爱美,而且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爱美,所以才容易被美所打动,被一切美的东西、美的事物所感动。此时,庐山的美景所留下的余香还在鼻边,浸润着我的心田。但遗憾的是,我没能让这种美更深刻地留在那群小鬼们的脑海中。回顾这节课,我感觉自己仍然是设好了圈套让孩子们往里钻,仍然是在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首先从课前的交流中来谈起。课前交流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我用看图画想诗歌的方法激起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目的是让孩子在课堂上能通过自己积累的诗歌再次走近诗歌的王国。看图说诗让孩子们无拘无束,让师生能交流自然、相处和协,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进行心灵的对话。我的这一目的是达到了,孩子们的思维也紧跟着我的圈套一步一步地“中计”,虽然我是出自内心的爱着这群孩子,但这份爱毕竟是我最初设计好的圈套所“套”来的,心里总感不安。
再次是教学过程中。块状的教学设计影响并束缚着我的思维。纵观整节课,多媒体画面运用过多,想通过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让孩子们走入诗人笔下的庐山和庐山瀑布,但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上还是没有做到“巧妙”。课堂语言不够亲切,因为所授课的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而诗歌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如何让课堂语言既体现诗歌的语言美又贴近孩子,还要多下功夫。
     最后再说一说作业的布置。这一点还是我比较欣赏的--因为实用。作业的布置首先是预习《绝句》。这既是对习惯篇的巩固,也是让学生学会用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教孩子学,更主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默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巩固。          
    在这节课后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有老师提到,对于中年级的孩子不必要让他知道关于诗人的太多。我个人想法是不仅应该让孩子了解诗人,而且还应该让孩子了解有关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一些背景。古人云:“知其诗,不知其时可乎?知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可见对于诗人及其诗人所作这首时的时代背景孩子是应该知道的。这节课中所留下的遗憾远不止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积累、吸收、消化。
 
《游 园 不 值》教学设计
六安市城北小学  崔培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书写生字“苔”。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4、读懂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诵读描写杏花的诗句,激发兴趣。
  2、板书诗题。
  3、听录音朗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指导难读的词及“苔”的书写。
  2、师补充总结。
  3、理解诗题。(紧扣“不值”)
三、读诗句,明诗意
(一)紧扣“不值”赏析“小扣柴扉久不开”。
(二)紧扣“怜”字赏析“应怜屐齿印苍苔”。
(三)说诗意,指导读。
(四)品读3、4两句诗。
   1、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2、说诗意及朗读。
   3、指导读,发挥想象写园中之景。
四、品诗句,悟诗情
   1、朗读古诗。
   2、感悟诗情。
   3、朗读古诗。
五、课外拓展
       1、比较阅读陆游《马上作》。
       2、积累相关描写红杏的名句。
六、作业
   1、书写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搜集描写杏花的诗,课后讨论交流。
七、板书设计:

游 园 不 值
        期望    失望    希望    
     
 

两节古诗词教学研讨实录(2014.10.15)
(王莹老师执教《望庐山瀑布》,崔培老师执教《游园不值》,)
 
陈明珩:首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下面请大家结合平时教学古诗词的心得体会,谈谈听了两节课的感受。
徐红芬:听完两节关于古诗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王老师的课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感受飞流银河之势;崔老师的课字字真情,品出春之韵味,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更多思考和想法,评课老师的点评精彩独道,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认为如果诗歌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想像,更多思考,为以后埋伏笔可能会更好,如同国画山水画,寥寥几笔勾勒,宣纸上有大幅“留白”,意境便在于此了。
暮岚谈到小学古诗教学,我常常想:为什么学生反复背默却背完就忘、屡默屡错呢?为什么学生学了好几年的古诗词,背默了几十首古诗词,却对古诗词毫无喜爱之情呢?为什么学生在描述古诗词时所呈现的语言如此苍白与贫乏呢?为什么生活中学生在身处相似的情境时,所学、所背的古诗词不能脱口而出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古诗词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感情,没有让学生在轻松中走进诗词的意境,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我国古代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等多元因素在内的综合艺术,它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但是, 在平常教学中,关于诗境和诗情的读悟,许多老师没有恰当的引领方式,没有跟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于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多种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有意外的收获。‍
张德宇:看花容易,绣花难啊!反复吟诵,悟出诗情。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感知、质疑、意会、揣摩等,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想象走进诗人的世界。应多给学生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感受。
吴晓荣本学期,我与学生共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时候,以适时的文图穿插,让诗文变得形象生动、情深意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涉及到的地名较多,两个地区:“河南”“河北”,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面对如此多的地名转换,学生没有了空间概念,读起来自然出现了“有口无心”的状态,我也为此感到头疼,初读诗文便以“无趣告终”。课下反思,我决定第二课时要及时弥补学生大脑的空白,调动他们的“诗趣”。思量之中,课文插图跃然眼前,对,就用图画激趣、解文、拓维。当第二天,我把搜集到的“唐朝地图”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同学们瞪大了眼睛,继而,在图上寻找、讨论。经过一番“热闹”后,同学们发现诗中的“河南”“河北”非今日之地,在唐代泛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地区。“蓟北”则是当时蓟州的北部山区,叛军的老巢。通过古今地名的对照,学生对原本难解的空间有了明确的定位,自然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从图上他们又发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距甚远,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自然那种归乡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又进一步帮助了学生的感情朗读。一幅“唐朝地图”并没有满足学生的学诗热情,他们自发的分组绘制“初闻落泪图”“回看妻子图”“漫卷诗书图”“急切归乡图”,并配上合适的诗句,这一诗,一画,一画,一诗,真切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听到祖国统一后的“喜欲狂”,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琅琅的读书声传达出入情入境的深刻感受。的确,这首诗的教学花了较长的时间,学生绘画出的人物形象也不够专业,但是,这其中充满着童真童趣,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学诗的快乐,找到了学诗的方法。作为执教者的我,也以此记下了难忘的一幕。“诗情画意”“画意诗情”,诗,总是与画相映成趣;画,也总是与诗相得益彰。在古诗教学中将“诗”与“画”和谐嵌入,不失为一种妙用。
陈明琴:听了王老师和崔老师的两节课,我受益匪浅。她们都在课前采用了看画面背古诗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了几分钟的交流。我觉得这种做法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中,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好方法。而且她们在古诗教学中都特别注重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品味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在读中增进理解和感悟,并增加语言积累。听完这两节课,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古诗文教学的诵读环节怎样才能落到实处?要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不能是为了读而读。也就是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可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那短短的几句诗可能是只吟诵二遍,甚至是课前预习时就会背了,在课堂上再让其反复吟诵他们可能会觉得厌烦。那么反复诵读的环节该怎样去设计呢?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做出什么样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再次吟诵的欲望?或者说使用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吟诗的兴趣?二是课外拓展如何把握“度”的问题。王老师是拿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比较教学,指出两位诗人观赏角度的不同,指名学生反复读,并试着背诵《题西林壁》。但我觉得学生读都没读顺又如何能让他们背?崔老师在拓展时是出示陆游《马上作》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相对照,指出叶绍翁此句诗的独到之处。学生并不一定知道陆游的这首《马上作》,这样的对照理解,是否有效果呢?本人能力有限,与各位同事和专家们相比,既无水平,又谈不上经验,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并把心中的困惑大胆提出来,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多谢!
朱晓娟: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词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词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不容易。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词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今天聆听了我校王莹老师和崔培老师的古诗词教学观摩课,让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一、诵读是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定能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二、兴趣是求知先导。兴趣可以给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大门提供更多更持久的动力。因此,只要教师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感受到古诗词的“言简意丰”,感受到学古诗词是快乐的,愿意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想象、去写,甚至愿意在课下多读一些古诗词,那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就是成功的。
许芳今天,我听了王莹老师的《望庐山瀑布》和崔培老师的《游园不值》两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确美、凝炼美、意境美、结构美。古诗教学要有诗有画有意境,重在“读”、“品”、“赏”、“悟”,让学生会其意,悟其神,入其境。2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王莹老师诗化的语言使学生沐浴春风,用有“温度”的诗意语言再现了李白深情远望庐山瀑布的情景。崔培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引读古诗,将孩子们带入古诗情境之中。两位老师课堂上都充分发挥了诵读的作用,品读、赏读、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们读得多样,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其中王莹老师还教会孩子们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去体会李白的情感,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崔培老师在教学古诗之余,让学生练笔,走近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失落和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惊喜,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其实,老师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板书有特色,仪态端庄,普通话标准等。但只要是真实的,就总会有缺憾,这两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课堂语言可否能更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反复出错的字音上,老师要及时给予纠正;解读文本还可以做到多元化,深度解读。我想,只有我们不断努力,才会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关世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学艺术的奇葩,颂扬千年,流传亘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因鲜有大家涉足,所以没有几多珍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参阅。所以,如何深耕诗词教学,对于普通教师困惑很多。在听了我们学校王莹老师的《望庐山瀑布》和崔培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感悟,个人觉得需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充分热身。就是依据本节课要学习的诗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鼓励学生相互背诵与将学内容相关的诗词,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便于更好地推进该课教学,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充分利用插图。王维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本为每一首诗词都配备了契合诗意的精美插图,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插图,结合诗句,为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理解关键词,大致了解句意,鼓励更多的学生更多地说,同时教师注意纠错,强调与整合。三、注重对诗句的诵读。切记诗歌的完整性,忌开火车分句读。四、课堂的拓展延伸。课堂延伸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一种极佳的积累、复习方式。但必须把握好拓展的力度:!要与本次学习的内容存在适当的关联性,2必须是学生易于学习,便于掌握的典型诗句。
薛玲:崔培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楚明白.前面画龙,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后面点睛,即“春色满园关不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紧扣诗中的关键词句,如“不值”“久不开”“关”“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在各种形式朗读中感悟了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到最后的惊喜。教给学生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效果良好。 
刘琴:工作室开展了古诗词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有幸听到了王莹,崔培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望庐山瀑布》和《游园不值》。听后感触颇多。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想,如何把古诗词教好,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翻译”,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及时点拨,才能做到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明白道理。
吕润梅:这两节课,开课都先创设情境。王老师出示图,让学生看图吟出诗句;崔老师以一首《杏花》导入新课。利用情境唤醒对已掌握的古诗的记忆,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老师在教学时,都能通过多渠道,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如:教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补充介绍诗人与本首诗有关的经历;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反复吟诵诗句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入境;通过抓关键字(如:“摇”“挂”“扣”“关”)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带着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两节课都在课后,进行了适度拓展。拓展学习了相关的诗句,诗歌。激起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许爱敏:华夏文化,渊源流长。流连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最具文化味的当属古诗词,它短而精,精而有味,让你想品,愿品,愿赏,品而赏,赏而醉!心中感叹,赞美之情汩汩流淌:古人了不得!最爱清照,最爱纳兰性德,那是何等的情,何等的境,何等的极品人生!想上好诗词,绝非易事,以画带动学生形象思维,固然好,但不免先入为主,局限学生联想和想象,任学生想象驰骋,又生怕学生天马行空,不知所踪,离作者初衷太远。在读中赏,读大于赏,怕学生不能入其境,在赏中读,赏大于读,又恐鉴赏过多,失去课堂的意义。是进亦忧,退亦忧。于此,我思考良多。窃以为,古诗词的教学,情境的营造很重要!如何营造古色古香的趣味,让学生身陷其中,为古诗词醉,是一个难题,在这其间,引导学生对古文化产生兴趣,是第一要务。至于词意应准确,句意,当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因为无限的留白,乃是古诗词的精髓所在。此句无多言,却胜过千言,万言!这就是她的魅力!至于如何上好,我不敢妄谈。但肯定一点的是,通过此次研讨活动,我收获很多!
陈善东: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收获颇多。两位老师娴熟的教学技艺,高超的驾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传唱千年不衰。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 首先要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其次,注重积累快速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3 、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4、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倪勇:工作室开展诗歌教学探讨,感觉诗歌很难备课,很难备透,与同事交流,发现大家都有这种问题。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因此,我觉得古诗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诗词,潜心会文,涵泳体味,获得带有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陈明珩:古诗词以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流传了千百年并入选我们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说他们言简义丰,平仄有序,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并不为过。但是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地带,相对于其他文体的阅读教学,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很少有人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创新:要么是学生读读背背,老师似乎无所作为;要么是老师牵着学生字斟句酌,挖掘过深,解读过度。对照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八字要求。一、反复吟诵——“熟读”。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合辙押韵,平仄有序,具有特有的音韵美,特别适合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诵读多了,可以让人感受音韵美和诗词中特有的意境,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但需要强调的是,短短的几句学生很快就能背掉了,让他们反复吟诵,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厌烦。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其中,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二、适度理解——“粗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修养。所以,不必要求字字疏通,句句求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大体意思即可。比如在《清平乐 村居》一课中对“醉”的理解,有些孩子理解为“喝醉”,有些孩子理解为“陶醉”,老师不必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引导他们读文、看图、体会,这样,孩子基本上都能在自己原先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能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他是无法全部阐释,也是阐释不完的。另外,孩子对诗词的理解也有个过程,诗词的教学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开掘过深,解读过度是不合时宜的。三、启发想象,品味意境——“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我们让学生读读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以为诗的意思理解了,就能读出感情来。其实不然,学生有时就是明白了诗的意思,还是游离在诗词之外,进不去。结果意思明白了,诗句也会背了,但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无从谈起。为什么?问题就在学生没有进入诗词的意境,没有“入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入了境,才能和圣贤晤面,才能看到他的音容笑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才能心灵相通。于是,“我”的诵读,才是“我”情感的倾诉,“我”心灵的歌唱。入境的路径在那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入境”的最好方法就是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诗人的立场感同身受。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才能感受到诗词的精髓。四、抓住诗眼——“炼字”。语言凝练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唐代诗人贾岛曾写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曾感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人的这种苦吟精神难能可贵。古诗词的教学艺术,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如教学《游子吟》,抓“密密缝”的“缝”字,让学生想象画面:慈母在怎样的情景中密密缝的?如果你就是诗中的儿子,联系“意恐迟迟归”,想想慈母在“衣”中缝进了什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紧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字,想象小儿的“无赖”,引导学生用“趴”“躺”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只有“卧剥莲蓬”的“卧”感到最舒服、最自然、最惬意。一字道出了小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可爱。古诗词字字珠玑,值得品味推敲的字词很多,是否需要字字求解呢?当然不必。教师的教学智慧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找出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用心揣摩,细细品味,通过举一反三来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慎用多媒体,千万不要让具体的视像替代语言的感悟品味。
     具体到两节课,王莹老师的《望庐山瀑布》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流程顺畅,思路清晰,设计颇具匠心。拓展适度,作者李白生平简介,创作背景呈现,夸张手法的点拨,都为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题西林壁》的略教,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拓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储备,也放大了整节课的效益。几点不足:1.“瀑”字读音,多数学生读错,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及时纠正。2.老师的教学语言还有些生硬,亲和力不够,还应该更亲切,更生活化,离孩子们更近些。3.多媒体要慎用,品味语言,边读边想,把语言描绘的情景透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画面,是古诗词教学引领学生入境的最佳途径。崔培老师的《游园不值》目标定位是准确的,设计也很精巧。老师试图通过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引领学生入境。可能场景转换过于频繁,头绪繁杂了些,学生想象的园子没有打开,始终游离在诗境之外。正如老师们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评课容易上课难。磨课的过程很辛苦,但付出后沉甸甸的收获更甜蜜!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有了你们的辛劳,才有了我们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六安市城北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访问人次: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