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方家社工作室 > 教海拾贝
“留”住欢乐 “守”望精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日期:2014-9-22  发稿人:方家社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留”住欢乐 “守”望精彩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六安市城北小学  孙宗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多贫困地区的农民背井离乡来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乡镇打工谋生。据调查,至2013年2月,笔者所在的乡村外出务工的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三,剩下的“99”、“61”以及一部分“38”在家维持家庭,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全是自靠自个儿。2013年5月3日中央台新闻观察栏目播出了留守老人惨死家中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外来学生1000多个,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同学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着,还有一部分孩子寄托在小饭桌。笔者所带的班级,学生总数78人,其中留守儿童34人,将近一半。
    家境的困顿、频繁的转学、地域的落差、城乡的区别、家庭教育的空白等等,给这些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自卑、内向、厌学的情绪,屡见不鲜。欺骗、粗暴、和“老字辈”对着干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种群体共性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具体的心理问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近几年,笔者在学校、班级以及一些学生家中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有以下几方面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
    厌学在普通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但它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更为普遍。笔者对四年级段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的约占三分之一,行为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不主动、马虎应对或经常不完成,更有个别学生因为不想做作业而撒谎欺骗家长与老师。经过研究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学习。卡尔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越高,则子女对自己成就的动机一般也越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一次电话,哄哄逗逗唯恐不及,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不忍心再去训斥、责骂孩子,使得有些孩子趁机偷赖,只顾玩耍不做作业。有些家长则对学习不够重视,他们认为:“不指望孩子将来有什么出息,念什么大学,只要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了,早点参加工作,挣钱即可。”爷爷奶奶辈更是娇生惯养,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显然失势。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2.家庭缺少学习氛围。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环境。教师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外来学生家访时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当差:十几平方米的一间屋子,已经包括了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墙壁上粘满油烟,屋子里黑漆漆的,没有像样的家具,特别困难的,连吃饭的桌子也是用水泥砖和一块木板搭起来的,更不用谈学习的书桌了。学习需要的是安静明亮的环境。可以想象,巴掌大的地方孩子学习时他人穿梭来往,很难让其不分心。
    3.频繁转学,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中的一部分外来农民工由于工作不稳定,经常搬家,迫使孩子频繁转学,使孩子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安安心心地投入学习,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造成成绩下降,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节奏,从而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二)自卑、孤僻
    在班级里,常会有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游离于集体之外的留守学生。这些学生都伴有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学生在一起玩,特别是一些外来插班学生,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
    自卑、孤僻主要由一个人的性格因素决定的,但也不仅仅是性格因素决定的。造成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因素。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一般家境较为贫困,吃、穿、用都处于劣势,这就打击了孩子天生的虚荣心,无形中产生一种自卑感。此外,“老字辈”简单的教育方式,或者对孩子学习的不闻不问,都会使孩子感到缺乏亲情的温暖,从而产生孤独感,更不用说那些寄宿于小饭桌的孩子了。我班一位名叫匡文杰的学生,其父母把他寄宿在校门对面的小饭桌,整个一学期见不着父母,十岁的孩子,本该正撒娇于父母怀中,可由于各种原因,他失去了娇宠的条件,也失去了受父母零距离教育的绝佳机会。
     2.语言障碍。由于地域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有的留守儿童中的外来学生普通话讲不好,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一开口就引来同学们的嘲笑,于是就少言寡语,不敢与人交往。结果越少开口,语言能力越得不到改进。孤独自卑感也油然而生。
     3.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差往往会让学生认为“我真笨”,老师家长也可能溜了嘴会说“你真笨”。由于很多题目不会做或常做错,又使学生产生一种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马虎应付或不做作业。而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使这些孩子陷入更深的自卑、孤僻。
  (三)不服管教
    心理学认为,儿童最根本的需求是“归属需求”。班级里所有的儿童都是针对“确保自身在班级中的一席之地”这一目标而行动的。无论是适当或不适当的行为,其目标终究是对班级的归属。而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特殊、同伴的冷落、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等一些原因,“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就求助特殊的抗争,如博取赞赏、惹是生非、自暴自弃等,这些孩子父母管不上,老人管不了,在学校也表现为不服老师的管教,我行我素,甚至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服教育、顶撞老师。在家里也一样。如果家长比较专制、蛮横,儿童在家里也得不到归属感。笔者了解到,不少粗鲁学生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罚不吃饭等,给孩子造成恐惧、焦虑、叛逆等心理情绪;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一旦发现孩子考试成绩差,就骂孩子“笨”或者吓唬孩子“送回老家去”,久而久之,让孩子陷入焦虑、害怕等情绪中。
    三、探索与实践
   上述心理问题,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孩子心理疾病。针对上述心理问题,理所当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阳光政策,社会应开通多方面救助渠道,但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该通过哪些途径对在校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班集体。要留守儿童消除不良的情绪,首先教师要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留守儿童特别是外地学生家境差,穿戴不整洁而冷落、鄙视他们。相反的,教师应该找亮点,勤沟通,帮助其走出自卑、孤独的阴影。并适当进行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些学生中也有表现优秀的,教师要鼓励他们参加干部竞选,参与班级管理,并为他们树立榜样,对于学习成绩特差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放低要求,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
    2.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平时,教师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思想及行为习惯,及时与家长沟通,并经常保持联系,与家长商讨有效的教育对策:如多接触孩子,宽严恰当,不要凭心情的好坏时宽时严,更不能晓之以“钱”,动之以“拳”,给孩子一个关爱、融洽的家庭环境。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要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对其进行教育。同时,教师建议家长适当改善家庭学习环境,重视孩子的学习,比如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场所,哪怕是一张小小的书桌,尽可能避免孩子频繁转学等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玩是孩子的天性,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增加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融入班集体,产生归属感。因此,教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分内容、按阶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合作,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多多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和行为。很多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表现为自理能力特棒,动手能力极强,可以以此为着手点,对孩子的不俗表现加以表扬,必要时放大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加强与“问题”学生的沟通,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教师要经常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有不良的苗头出现,就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个别谈心、写纸条、打电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减轻厌学、焦虑、叛逆等情绪,给学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撑,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周围的环境,逐渐从自卑、孤僻、自暴自弃等阴影中走出来。
    5.实行“一帮一”,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对。学习是留守学生在校面临的最大困难,实行“一帮一”,让优秀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孩子学习成绩上去了,自然头也就抬起来了。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住址给他们找一位优秀学生结成对子。这样,他们不但多了一位朋友,而且在校内校外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就可以及时解决困难,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四、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涉及到学校、家庭,还涉及到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家下一个发展规划的蓝图的展现,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一体化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正逐步实现,但一切发展以人为本,尤其是孩子,他们才是绘制祖国蓝图的真正画家。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他们个人、家庭,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切实做好点点滴滴,关爱每一个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让他们“留”住欢乐,“守”望精彩,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希望,找到人生真正的航向!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六安市城北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访问人次: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