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暖意融融。4月11-15日,六安市城北小学本部和西校区联袂举行了2016达标课暨观课议课活动。五天时间,31节语文课集中展示,涵盖了低、中、高学段,包括了阅读课教学、口语交际、诗词教学等课型,教学内容既有第一课时,也有第二课时。就以上内容而言,这是城北小学近年来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老师们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课前打磨、课件制作、教学实施等方面都经过精心准备。纵观整个过程,老师们从教学理念到实践层面,有进步,也有突破。
一、突出表现
语文课的重点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如果语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来分析讲解,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科学课,就会异化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应该突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31位老师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1.重视言语实践。“实践性”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打开新课标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反复强调“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则。”重视语用,强化实践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肯定。本次活动中,《墨梅》教学的朗读指导;《最大的麦穗》中对“提示语”如何运用的教学;对“埋头、扔、摇了摇头”等词语背后意思的深度思考。《揠苗助长》的从“天天”一词中“读出了什么”并完成填空:“今天 ,明天 ,阴雨天 ,大晴天 。”《大江保卫战》的“概括提炼”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槐乡五月》老师通过朗读理解“清香、醇香、浓香”。《争论的故事》默读第一部分出示的思考题与结课时出示的填空题。《海底世界》中拟声词的运用。《槐乡五月》“你眼中的槐花像 ,像 ,像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云雀的心愿》中“我会填”。《剪枝的学问》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等等无不体现语文课的实践性,效果相当明显。
2.强化语言积累。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无论写作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以大量语言积累为基础。没有语言积累,学习再多的方法也白给,所以积累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纵观这31节课,授课老师特别注重积累生字,新词。如《学棋》由“棋”到“棋子”“棋盘”“棋手”“棋艺”;《槐乡五月》由“槐”到“槐树”“槐花”“槐花蜜”“槐花饭”最后到“槐乡”;《揠苗助长》的“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关于句型的积累:如《大江保卫战》中短句积累(包括对“语短情急”写法的指导);《蚁国英雄》排比句;中年段的中心句;高年段的过渡句等。词语理解基础上的积累相当出色:“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的朗读理解、“巴望”的近义词理解、“争论不休”中“休”的选择词意理解、“自由自在”的图片理解、“毫不示弱”肢体语言理解、“一个挨着一个”中“挨”的换词理解、“山谷”的简笔画理解、结合生活实际里解“威胁”……特别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运用,学生积累的词汇,则由消极词汇转化成积极词汇。
3.力求高效课堂。首先,评价一堂课的效率,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比老师教什么更重要。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选好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涉及文本特色、文体特征、学段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是“质”;选择多少教学内容,这是“量”的问题。《鹬蚌相争》中的“争”把握;《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大江保卫战》的“万分危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走进樟树”;《海底世界》对第二自然段的品读;《争论的故事》对“故事”学习;《爱如茉莉》出示的“小贴士”(关注细节,感受语言)等都理清了质和量的关系。
其次,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整合上。《墨梅》教学中,三读诗文,一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二读,读准节奏,读出平仄;三读,读懂诗意,吟咏诗情。在三读过程中,抓“淡”“流”关键词,启发想象,品味意境。并适度拓展王冕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了,和诗人晤了面,感受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可贵品格。一首诗的教学,令人荡气回肠!《最大的麦穗》教学中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由生活中提炼出哲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课堂敞亮干净有深度!孩子们深刻理解了人的一生就像在麦田中行走一样,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这种哲理性散文并不好教,可是,老师的设计很简约,不枝不蔓,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显示了老师不俗的文本解读和课堂驾驭能力!
另外,生字词教学时,不少老师将生字词的认读、书写、理解有机融合,一气呵成;检查初读环节时,将初读的检查指导,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表达顺序巧妙结合;精读环节中“聚焦重点语段,紧扣关键词句,深入品读感悟”等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迁移运用……一个环节完成了多项任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4.识字、写字教学有层次、有情趣、有底蕴。汉字是最富有灵性和智性的文字,最富有诗意的文字,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它凝聚了先人的灵气,悟性和智慧,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汉字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本次活动中,老师们识字写字教学亮点频频。首先是方式的多样化:有分散识,集中写;集中识,集中写;也有分散识,分散写。精心设计,对书写习惯的要求贯穿始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写的环节,有老师的范写指导(学生书空),到学生的描红、临写,再到展示、评价,最后再次练写。层次分明,效果明显。评价从正确到规范,再到美观,逐步提高。课堂上,很多老师能发掘汉字的字理知识,图化汉字,因形解义。汉字教学有情趣、有底蕴。譬如以下字的教学:“兼”《大江保卫战》;“致”《学棋》;“焦”《揠苗助长》;“争、聚”《争论的故事》;“咸”《槐乡五月》……这样教学生观察了字形,了解了字义,更增加了对汉字的理解和热爱。枯燥的汉字也由此成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张张鲜活的场景。《大江保卫战》中学习“魄”换偏旁记住一组字“魂、魏、槐”;《槐乡五月》中将“挎、拌、摆”左右结构提手旁的形声字串烧归类来教,提高了识字效率。《蚂蚁和蝈蝈》中通过做游戏、猜字谜的形式,教得有情有趣。
二、几点建议
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也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1.老师要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部分老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依然出现了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现象。反映出教师在解读、选择、组织和重构教材内容方面,失却正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其次,教学中出现过度追求技巧的现象,在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都特别在意技巧的运用是否精彩,而技巧赖以立身的文本,反倒在某种程度上被冷落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大都与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有关。老师们在钻研教材时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过于关注教法,缺少对目标的准确把握;盲目拓展延伸,忽视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如何研读教材呢?“三读教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做法: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 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我们要牢记:教材是教学的最重要凭借和依据。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用大量的师生对话讨论代替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静不下心来潜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问得多、问得碎、满堂问情况依然存在。教师提问应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能为问而问,总是提一些毫无启发性的“短平快”问题。其实一个个简单肤浅的问题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禁锢着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教师预设的台阶上前行,这样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满堂问”的授课方式,究其实质就是“满堂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深挖文本,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提出前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研读文本,获得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站在高处鸟瞰风景的新鲜体验。
3.强化阅读教学的梯度意识。部分老师教学梯度意识淡薄,“高、中、低学段目标不明,第一、第二课时目标不清”,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情况依然存在。应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进一步明确:对于阅读形式、阅读能力、阅读文体,不同学段应有不同要求,梯度明显。哪个学段最应该做哪些事情,实现哪些目标,我们了然于胸,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上升和科学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有的放矢,不随意。
4.提高教学基本功。很多老师在普通话水平、写粉笔字能力、评价语言运用、课堂调控、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这些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既脚踏实地,把握当前,又抬头看天,心中有目标,有梦想,就一定会拿到心中的那株“最大的麦穗”!
(陈明珩、车福俊、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