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陈明珩工作室 > 工作日志
美丽的约会
编辑日期:2016-8-12  发稿人:陈明珩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美丽的约会
——徽派语文超级群7月15日六安站研修活动全程记录(陈明珩工作室策划、主持)
 
    活动前,播放《法源红都——山水六安》风光片。“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把我留。”巍巍大别山,最美在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六安,在这片诞生过108位将军的红色土地上,以青山绿水红土地的独特风貌吸引着八方来客,以生态绿色科学发展的姿态接受世人的注目。今天的六安,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更美。
 
吴晓荣(主持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城北西校德育处主任、陈明珩工作室成员):
 
    徽派语文超级群的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七月的六安,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六安的抗洪救灾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大灾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担当、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坚强!和洪水英勇搏斗就有许许多多的一线老师们。今天,洪水刚刚退去,我们又再次迎来了徽派语文超级群网络研修六安站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表达者,基于儿童立场的作文教学。本次研修活动形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需要您的参与,您的鼓励,您的关注,您的支持!
    今天的活动流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请特级教师、城北小学教科室主任陈明珩老师进行专题分享,再分别邀请三位嘉宾进行专题交流。同时,欢迎广大老师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悟,用文字发送到群里的公屏上进行实时交流。下面我们依次进行。有请陈主任!
 
 
陈明珩(安徽省特级教师、城北小学教科室主任):
 
让儿童成为快乐的表达者
——基于儿童立场的作文教学
 
    大家下午好!炎炎夏日里,我们又一次相聚在徽派语文超级群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首先要感谢省教科院吴老师、周老师为我们搭建的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要感谢市教研室严仍江老师和徽语教研团队贾成刚老师、徐礼老师对本次活动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更要感谢广大小语同仁关注和积极参与!
    几年前,六安市小语会开展了全国科学教育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综合性研究与探索》,参与的7个子课题,18个课题组,分布于全市30多所学校100多位实验老师,在课题指导组的统一部署下,按照“整体规划——分层研究——成果共享——综合实践”的研究思路,围绕研究主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研究触角延及了习作教学的方方面面,厘清了一系列沉积在老师们头脑中令大家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天,我将参与研究过程的思考和收获和大家分享。
    一、不说假话,守住底线
    文章贵在真情,好文章一定是真的
    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只有说真话,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的文字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
    学生作文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的重要尺度。
    在不少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如果孩子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了。
    学生为什么要说假话呢?很多作文题的命题初衷却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你看学生的日记就能发现,其中内容都是表达对生活的的不满意,种种烦恼和困惑。可是你却非逼他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心灵美、家乡美、学雷锋、爱祖国”等等冠冕堂皇的话,他说得出来吗?要说也只能说些“假话、空话、套话”。 现实中学生习作的“束缚”很多,过分强调“有意义”,造成空话、假话、套话的发生;过分强调技巧,造成作文远离学生的心灵。
    “作文很重要,什么样的作文是真作文呢?
    学生进入这样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状态的前提是:写真作文,你要允许学生说真话,允许学生说不正确的话,甚至是不怎么健康的话。
    真理处于不断修正中。从不正确到正确,到不断淘汰曾经的正确,叫发展。从不健康到健康,到更加健康,叫成长!学生怎么可能老说正确的话呢?一个稚气的、稚嫩的、成长中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正确的话说?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人总在不断地纠错趋向正确。
    学生真正具有话语权,才可能写出真作文!
    当然,这样的课堂真正具有民主的作风,对话的情怀,平等的意识。没有真正的平等,学生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作文也就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说话。
    要写真作文,命好题很关键。
    命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一个习作话题,都要考虑到儿童是否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是否激起了他们言说的需求和欲望。
    命题要有新意;命题要有情趣;命题富于智慧;命题富于想象。……不要让学生面对作文题再审美疲劳了!
    要写出真作文,关注习作需要很重要。
    作文教学中,老师们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但是,对“为什么写”和“为谁写”问题,总体来说关注不够、解决不好。是将学生从“活动情境”生硬地拉到“习作情境”,教学情境、任务和内容等并非自然、顺畅“迁移”, 实际造成习作情境未形成、学生习作对象不明确,习作内驱力不足、“乐于习作”的情感风帆没有鼓起,一吐为快的欲望并没有生发。严仍江老师曾在题为《关注习作需要,和谐习作教学》的文章中层提到过四种方法:价值发掘、他人服务、自我服务、激励激趣。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从百度中搜来读一读。
 
    二、学会修改,乐于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学生的作文写得并不少。
    现在的学生,大作文、小作文、周记、乃至日记,写得并不少。阅读教学,千方百计地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姑且不论,“挤”进去的“写”,对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至少能看出,大家都在想办法让学生“多写”。数量上,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至少会写一篇,一个学期20周,作文总量不会少于 20篇,不少孩子20篇还远远不止。。
    要让每次写作都有切切实实的提高,跳得起来,并摘到桃子,从而进入作文的潜能开发区,,几乎是唯一途径。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不是“少写”的问题,少的是“改”,有质量的“该”。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都是原地踏步走,都是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
    很多老师并没有将真正地落到实处。
    拿起笔来作文,要尽量一口气将全文写出来,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思想要高度集中,思维要高度活跃,以几乎不受干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完成文章的初稿。不要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成样子。写出来的那个东西,本是个“毛坯”,只有个大致的框架。“修改”,要将那个“毛坯”雕琢成“精装房”。房子装修可是个慢活,是对“毛坯房”不断修饰、改造、调整、美化的过程。
     “校读修改是两码事。完成一篇文章通常有五个步骤:审题,构思,起稿,校读和修改。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修改,只是作文的“校读”环节。“校读”能解决的,大都是笔误、标点和字词方面的问题,学生所谓的“修改”大多只局限于此。老师的批阅,学生关注的是:得了多少分,或是得了怎样的等次。低水平的不断重复多写,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所以,不要再拿一味地“多写”来折磨学生。
     改什么,怎么改?只重视整体存在,不重视言语状态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长力的。
    要想指导学生修改好作文,不能只从整体上关注“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还应该从细节上关注,敏锐地发现学生言语的“状态”——用词是否恰当,描述是否鲜活,语意是否丰富等等。教师本身的语感就应该是出类拔萃的,这是语文老师核心的专业素养之一。
    作文的修改评讲应该是作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课侧重于解决一两个毛病,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效果还是不错的。纠错的同时,一堂课同时放大孩子们作文中的一个亮点。例子就是从学生的作文中来,伙伴语言是无障碍语言,特别的亲切,自然效果就好。写作对多数人来说是件苦事,但是修改文章的过程是令人愉悦的。每经历一次修改,看到自己的作品不断完善,心里特别满足,一点也不觉得累。
    当学生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并且经历了越改越好的过程。看到自己的作品越改越好,越改越完美。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想办法使学生乐于修改,并且知道从哪里改,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不胜枚举,我们不要奢望能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与方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要奢望穷尽所有的方法与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不管哪一条策略和方法,都要让每个孩子觉得不仅写作很有意思,“我”想写,写作真的很有意思,“我”能写,写作其实很简单。
    让孩子成为孩子,这应是作文教学方法中的方法,策略中的策略!
 
主持人:感谢陈主任的专业分享,他从不说假话,守好底线和学会修改,乐于修改两个方面论述,侧重于方法和策略层面,既深入浅出,又高屋建瓴,理论和实践水乳交融,体现了他对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谢谢陈主任!
    下面有请特级教师狮子岗乡中心小学王立平校长!
王立平(特邀嘉宾,安徽省特级教师、裕安区狮子岗乡中心小学校长):
让农村孩子的习作充满灵性、迸发个性
 
    各位同仁,大家好,感谢“徽派语文超级群”所给予的这个平台,让我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聊聊小学生习作。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多年,一直在农村小学。上世纪90年代,有幸去过不少城市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观摩学习,明显感觉到我的学生与这些学校的学生习作水平的差距,于是在学校,在自己所带的班级,积极寻找自身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努力为提高农村孩子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探索好方法。
    一、从情感入手,激发写作内因。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必须创设和谐、轻松的写作情境,努力把作文课堂演绎成学生释放自己情感的美好空间。农村孩子的情感经历相对于城市孩子可谓更加丰富,他们多数是“留守儿童”,从小就体味着离合悲欢;他们生活、学习条件艰苦,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陪伴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更能体验亲情的温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时机“煽情”,适时打开他们的情感闸门,激活个性情感积蓄,激活写作内因。在教学命题作文《妈妈》时,我知道许多孩子的妈妈都外出务工,于是我首先让每位同学尽情地回忆与妈妈在一起时的快乐场景,激起他们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再让他们说说妈妈离开后,谁关心、照顾自己。于是周习莲同学写到:“我很想妈妈。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总是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播放。白天我有学习任务,老师总是像妈妈一样陪伴着我,可以暂时忘记;夜晚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因为怕爷爷、奶奶知道了伤心……。”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对妈妈的思念,对老师的感激和对爷爷、奶奶的体贴。
    二年级杨晓雨的写话《包饺子》:
    “要过年了,爸爸妈妈都回来了。
    今天上午,爸爸带我上街,买了五块钱的饺子皮,一斤肉。回到家又去奶奶种的菜园里割了一些韭菜,包饺子吃。
    爸爸、妈妈、姐姐和我一起包饺子。妈妈包饺子很像街上卖的形状,很好看。爸爸包的也和妈妈的差不多。我和姐姐可就惨了,歪歪扭扭的,丑死了。中午吃饺子,奶奶也来了。我和姐姐都不吃自己包的饺子。”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时的高兴心情。
    二、从生活出发,唤起表达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农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他们用稚嫩的目光审视世界,用活跃的思维想象世界,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世界。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放手让他们尽情表达家庭、学校、上学路上、节假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农村孩子的生活经历相对于城市孩子可谓更加丰富:他们与鸡、猪、牛亲密相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他们与稻、麦、薯密切接触,清楚他们的生长规律;他们与山、水、田直接对话,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生活这条“写作的生命线”,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秦阳同学在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时,以《捉鸡》为题,场面描写生动,情节一波三折:从帮奶奶捉鸡招待外婆——与“小芦花”的三次较量——“捉鸡,真不容易!”的感慨,对自己和奶奶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鸡的不同反应,描述的形神兼备,跌宕起伏。
    再如倪盛雅同学的习作《校园交响曲》,四个乐章,早读,课堂,课间,放学。第二乐章:课堂。多少次,老师的粉笔在那块默默无语的黑板上,书写着知识的秘方。多少次,老师那一句句谆谆教诲,伴着我们成长。多少次,我正确回答问题时,同学们给予的阵阵掌声。音乐课,舒缓的乐曲,美妙的琴音,嘹亮的歌声,飘落校园的每个角落。体育课,我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健步如飞的身影,汗水浸透衣衫······这些无不得益于生活。
    三、重个性评价,促进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小学生作文,体裁多为记事、写人。农村的孩子因年龄、阅历的限制,许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记事的文章大多是平铺直叙,只是写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至于这件事情对自身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则无法表达;写人的文章也只是描述其人的外貌、语言、爱好,至于心理活动等内在的因素则无从知晓。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同时,需练就一双慧眼,不断地发现文中的“闪光点”——极具个性之处,在评价时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其充分拓展,激活学生的个性思考,完成“点睛之笔”。有位老师在写一种植物的习作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风雨过后,我望着那些东倒西歪的小草,慢慢地又站了起来。”他如获至宝,马上找来这位同学,一番赞赏之后,让他仔细回忆当时的情景……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风雨过后,我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些东倒西歪的小草发呆。突然,我看到一株小草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慢慢地,他挺直了腰,脸上挂着清翠欲滴的泪珠。”小草的顽强不屈,跃然纸上。
二年级的程进兰同学《小乌鸦》:“姥姥家的塘边上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窝乌鸦。早上,乌鸦们吵闹不停,让我睡不着觉。姥姥说,这是老乌鸦在给小乌鸦喂食。我想到了上课时老师讲的故事‘乌鸦反哺’。长大了,我也一定孝敬妈妈!”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感恩深入其间。
    去年,带二年级语文,我在“凤凰语文论坛”“二年级乐乐鸭”开了一个帖,把我班同学写的比较好的都发表在上面,一年时间,39个孩子,一共发上去200多篇。鉴于时间,展示几篇。
    农村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激活其情感空间,盘活其生活积蓄,挖掘其个性创意,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性,迸发个性。
 
主持人:王校长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并且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在作文教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结合农村孩子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作文教学,王校长的研究有思想、有对策、有深度。谢谢王校长!
接下来为我们进行分享的是中学高级教师、三里岗小学张琼校长。
张琼(特邀嘉宾,中学高级教师、三里岗小学副校长):
 
让读写迁移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读写结合方法千万种,如何让读写训练不着痕迹,让读写迁移水到渠成,需要我们俯下身子与学生一同走进文字的世界,切身感受读书的乐趣,写作的情趣。
    一、得法于课内
    有人这么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荀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些都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所谓“厚积而薄发”。积累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课标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在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了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只重视积累了语言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因素太少,学生没能通过习作认真感悟文章的语言、写作手法,没有及时地吸收内化。不同的篇章有着不同的习作训练点:可以侧重词句,可以侧重细节描写,可以侧重开头结尾,可以侧重过渡、照应,可以侧重段落篇章……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有法是基础,是模仿;无法是提高,是创新。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文本,活用文本,从文本中习得表达的基本方法,这样的以读促写,定能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
    二、得益于课外
    在课堂上习得方法,活用文本,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反思如今的读写训练,许多时候出现僵化、低效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一听到老师或家长让他读书,立即睁大警觉的眼睛问“要不要写读后感啊?”究其原因,是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性太过明显,让许多美好的东西变了味道。我的一些做法既轻松,也有效果,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
    1、让阅读快乐有趣起来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事情,读书首先是件快乐的事。我让我们班的孩子懂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必要;阅读是一项终身受益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乐趣。所以,你们不要一拿到书就觉得是在学习,不要总把书当成负有特殊使命的学习材料,而应该把书当成游乐活动中的一件普通道具。你们不是喜欢玩具吗?可玩具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书这个玩具能让你哭,让你笑。你们不是喜欢动画片吗?动画片里的所有有趣的人、动物、故事,书中都有。
…………
    2、让表达轻松容易起来
    我这里所说的“表达”包括说话和写作两个方面。孩子们一岁多就开始说话了,有的孩子在家长眼里可以说是能说会道的,那为什么来到课堂上你们就变得沉默寡言了呢?老师带他们学习了那么多精彩的课文,写那么多漂亮的汉字,讲那么多有趣的故事,老师多么希望看到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听到你们似懂非或长或短的想法啊!
…………
    只要孩子们能把读书当成快乐有趣的事情,把说话写话当成轻松容易的事情,他们就一定会觉得学习语文有多么美好;上学有多么快乐;生活有多么幸福!
    读写结合,教师要做的还很多,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努力实践、探索,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读写结合”要变成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同时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有意识地结合阅读教学,只有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思想,让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
主持人:张校长主持的习作教学课题曾取得过丰硕的成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内外的读物是丰富多彩的,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谢谢张校长!
    最后,我们有请陈明珩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学高级教师暮岚老师。
 
暮岚(特邀嘉宾,中学高级教师、陈明珩工作室成员):
 
 
“我手写我心”——个性化的“写”从对课文的“反刍”开始
 
      所谓作文个性化,说到底就是写“我见”、“我闻”、“我想”、”我识”,表现“我”的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状态,写出“我”的喜、怒、哀、乐。“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水平,就特别强调扩大课外阅读量。他们往往矫枉过正,忽视了对课本资源的深入发掘和有效利用。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多年来作文教学的切身体验,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如能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就能有效提升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水平。个性化的“写”正是从对课文的“反刍”开始的。
     1、回味课文感人画面,抓住个性火花迸发的契机,留下积极思维的篇章
我们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中,课文学完了,但“语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应当把握住这个写作的契机,像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走它个来回。我们大可不必整齐划一的布置学生续写、仿写某篇课文,为什么不让学生自由选择去写呢?愿意续写就续写,愿意改写便改写,仿写也很好,扩写也欢迎……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上完之后,孩子们心灵很受震撼。此时,在《天鹅湖》优美的音乐声中,我让孩子们分组,自由选择画出、改写、续写、扩写“天鹅破冰”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广阔多了。他们颇为激动,纷纷展现自己的“拿手绝活,”。不一会儿,一篇篇各有特色的插图版“天鹅破冰”诞生了,个性化的写作成果异彩纷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换作品,进行个性化修改,相互欣赏别人的长处。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倍增,习作摆脱了千篇一律的“雷人”面孔。音乐作文、想象作文、剪贴作文等个性化训练方式在此与课本资源有效结合,孩子们的思维特色得以彰显。
    2、利用课文体裁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自主创新的风采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体裁也可以成为教师的抓手,借以激发学生兴趣。选择合适体裁,组织表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乐趣,是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催化剂。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公仪休拒收礼》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多幕剧这种体裁,课文学完后,我抓住孩子们对剧本表演很好奇的心理契机,引导他们自愿分组、自制道具,愿意采用课本对话的同学表演“原创版”,愿意改写、扩写课本对话的孩子们表演“改编版”。其他同学组成亲友团,或当好评委、观众。孩子们围绕这场独幕剧大PK,他们热情高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活动结束后,一系列个性化习作应运而生:自制道具的孩子写出了制作过程的艰难复杂;擅长表演的同学写出了表演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改写、扩写的同学获得“最佳剧本奖”;“我的颁奖词”是小评委们的杰作;“亲友团”成员也不甘示弱,推出了“我要推荐你”感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们也跃跃欲试,写出了不同类型的观后感。《我们的“公仪休”》习作集就这样问世了,孩子们人手一册,无比珍惜。他们纷纷向家人、朋友展示,不无骄傲地说:看,这是我写的书!
    3、“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单元主题出发,彰显个性特色
    课文中的很多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文章的,一个单元学完了,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所谓文章往往是有感而发,在这时就表现得特别鲜明。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中介绍了海伦 凯勒、阿炳、郑和、司马迁的人生历程。新课结束后,孩子们心灵受到洗礼,既对这些历史人物产生了崇敬之情,也有不少疑惑在脑海中闪烁。比如有的孩子就问:郑和到底到过哪些亚非国家?沿途有什么风土人情与我们国家不一样?海伦凯勒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那么枯燥的练习,她为什么能坚持下去?我为什么不能像她那样在家里而非要到学校上学呢?......问题五花八门,这其实又是一个训练个性化表达的绝好时机。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给这些历史人物写信,提出你的疑问,请“他(她)”来回答。从这些信件中评出“最佳提问奖”。愿意回答这些问题的孩子搜集资料,写出回信,产生“解疑答惑高手奖”,有些问题没人回答,老师负责写回信。其他孩子可以当一回“小邮差”,也可以写出送信路上的行程及相关见闻或者感受啦!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这些穿越时空的对话,孩子们独特的个人感受令人称奇。师生合作,共同写作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自主创新性得到极大发挥。
     童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存在,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篇章,作文教学要走向“个性化表达”,首先就要走进每个儿童的故事世界,让“差异”成就每个孩子的精彩。屈子言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实现理性的教学和感性的“个性化表达”之间的彼此融通,我们一线教师仍然需要坚持不懈的去研究,去探索。
   
主持人:暮岚老师从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写作个性化水平的角度作了分享,暮老师有静气,热爱阅读,享受写作。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谢谢暮老师!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如炎炎夏日里一阵清凉之风,带走了我们心头沉积已久的困惑和迷茫,必将给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之路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有家有爱有徽派,今天短暂的研修活动中,有许多老师在徽派语文超级群A、B群参与研讨,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徽语大家庭的幸福,也感受到了小语人的那份执着与追求。今天的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们实践作文教学的脚步不会停止。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青山绿水红土地,淳风古韵沐万家。朋友们,欢迎来美丽的六安做客!再见!
 
                                                  (陈明珩)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六安市城北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访问人次: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