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陈明珩工作室 > 工作日志
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开展教学研究
编辑日期:2019-10-18  发稿人:陈明珩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开展教学研究


六安市城北小学   陈明珩


桂子山风景宜人,教科研不忘初心。

华师大清凉七月,工作室一路同行。

2019年7月的武汉华中师大培训之旅已过去一段时间,可活动过程的点滴瞬间依然萦绕心头,不能忘怀。感谢市教研室张初平主任的精心组织、周到安排,感佩《教师教育论坛》杂志社的高规格承办、高端课程设计,感动工作室同仁们的认真学习、激情投入。回味着学习之旅,就像品味着丰盛的教科研大餐,其中有一道风味独特的佳肴,总是让我久久不忘。

培训会第二天上午,是余映潮老师的专场报告会。余老师头发花白,气质儒雅,讲座间隙笑语盈盈地和老师们握手、合影,和蔼亲切,文质彬彬。讲座中,他以讲故事的形式分四个章节全方位介绍自己教育研究和文章写作的全过程。三个小时的讲座,余老师语言简练、思路敏捷、激情洋溢、活力四射,老师们沉浸其中,分享着他的教育故事,感受着他的教育情怀,领略着他的人格魅力,完全忘记了他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余老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他著述丰富,在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教学文章1700余篇,出版了18本专著,2019年底将有四部专著出版。51岁重回讲台,迄今执教公开课篇目300多篇,覆盖高中、初中、小学。他至今仍然活跃在全国各地讲学、上课。

近距离感受着余老师,感觉他就是一部亲切感人的教科书。翻开他、走进他、用心阅读并思考他、尝试着学习他,可以启迪并引领着我们走得更远。

一、像余老师那样,有一份难得的静气

 “有了正式工作后的40余年,我基本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余老师表示在家活动半径不超过一公里,在书房里有无限的事情做。板凳坐得十年冷,耐得寂寞数十年。

如今很多人太浮躁,静不下心来,沉不下身子,耐不住寂寞。做事情急于求成,不扎实、不细致。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时代病。可是,我们老师、我们教研人需要静下来。静下心来备课,静下心来改作业,静下心来与孩子们对话,静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写作。静气才能平心,平心可能会有另一番景致。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收益的是身边的人,最终收益的是不断超越的你自己。

二、像余老师那样,有一颗敏锐的心灵

讲座中,余老师提及《西边那间房》一书中书房里的小纸条时,幸福满满,“它们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构成了一面奇特的墙。我常常对着墙上与柜上的这些纸片沉思、说话、驰骋想象。我在心中孕育着纸片上各个条目的鲜活生命,用心中的血液和体肤上的汗水勾勒它们的可爱形象,然后喜悦地放飞它们,目送着它们去语文的蓝天里遨游。”教有所思,随时记录,不断思考,不断收获。满墙的小纸条,充满了诗情画意。

每天清晨,当我们走进学校的那一刻,教育故事便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像余老师那样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并用笔随手记录下来。上课、听课、听讲座、与人交流、读书,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或与你不谋而合,或引发你的思考,这种感觉稍纵即逝,马上记录下来。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形成习惯,必有收获。

三、像余老师那样,有一个新颖的角度

余老师说发现并填补空白是进行研究的好方法。论文写作、著作出版也是这样。哪怕是和空白擦边也是有新意。新意才能站得住脚,才能吸人眼球。余老师举了个例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教师可以琢磨: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哪里写了“马蹄”?如何写的?横向、纵向比较一下。如此一来,你对“马蹄”的理解就有了厚度,你的文章角度就会新颖别致。

孙双金老师对李白诗词中“月亮”的研究,王崧舟老师教学《爱莲说》对“莲花”的研究,都和余老师的上述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啊,我们写作时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发表的机率大,应尽量不步人后尘、拾人牙慧。要有新发现、新见解、新角度、新方法,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虚我实”“人此我彼”。文贵新颖,一篇文章,如能读出新鲜感,就是不错的文章了。

四、像余老师那样,有一种坚韧的品质

“我目标最明确的研究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余老师51岁开始上公开课,坚持23年不间断,共上了300多篇课文。余老师一生坚持写作,他说“一个人,一个当教师的人,坚持写作几十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幸福。”这种坚持,不仅是坚韧的品格,也是可贵的信念。

教育写作,贵在坚持,说着容易,做到很难。坚持每天都写一写,哪怕每天记录两百字,一个月就有六千字,一年也就七万多字。开始提笔不要太追求完美,经常写写半成品,或案例,或反思,或听课记录,或讲座体会,先分类存起来,日积月累,就成了鲜活资源库。过一阶段整理一次,只需稍稍提纲挈领地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像样的文章了。写作的目的是积累素材,就是供今后提炼、总结教育观点和思想的素材。每天做了很多事,这些事里面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不及时记下来,久而久之,这些珍宝就不知不觉流走了,非常可惜。

五、像余老师那样,扎根于身边的土壤

余老师获得成功,我认为除了上述的有静气、有毅力、目标明确、坚持不懈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余老师进行大量的课例研究,从课例评析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力量。如何将课例评析写得让大家看了舒服?余老师分享了一个方法是缩写。余老师提及通过对《白毛女》的课例评析,让他对教学认知有了颠覆性的了解,即“板块式、主问题与诗意手法”。

因为方向对了,坚持才有价值。我们和余老师一样身处一线,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鲜活的课例和事件。这是我们的优势,并且是理论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要发挥特长,利用好这些素材,用鲜活的案例和课例说话。课例评析和案例写作难度不大,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他们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现场情境的描述(叙事),后一部分是反思(说理)。从事实出发,以事析理,以理说事,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水乳交融。也很好地解决了老师们常常头疼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困惑。

六、像余老师那样,做一个有情怀的教研人

余老师分享了一系列“我之最”。如:“我最珍惜的是时间。”“我最明确的研究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我最艰苦的发展自己的方法是撰写论文。”“我的文章写作最表现实力的地方就是基本上不引用。”“我在中小学语文论文写作上最大的突破就是连载式专栏文章的写作。”“我在中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上最大的突破是公开课的数量巨大,迄今已经讲公开课的篇目是300余篇,覆盖小学、初中、高中。”……

感动于余老师服务教研教学的初心不改,惊叹于他多方面的突出成就,更感慨于他多方位的惊人付出。正如有人说“余映潮老师在三个方面可以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这三个一流的背后,其实还有一项,那就是余老师一流的付出”。

因为多年不间断研究,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度把握,余老师在讲座和教学中底气十足,身上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因为对语文教学的情有独钟、执着坚守,他古稀之年依然状态年轻、活力四射。因为对自己一直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余老师研究之路愈走愈宽广,不断超越自我,成就新的精彩。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想说,对余映潮老师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像他那样开展教学研究吧!

 




 

Copyright © 2014 版权所有:六安市城北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访问人次: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